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党史学习教育 >> 正文

诗意长征

发布日期:2023-01-09 作者:刘宇彤 白博文 点击:[]

   1935年9月底的一天,南屏山和清凉山脚下的通渭县城一下子热闹起来,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开进通渭小城,它成为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拿下的最后一座县城。毛泽东、周恩来、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也随即入驻通渭县城。

  闭塞的小城人何曾见过如此宏大的场面,大街小巷布满了红军的布告和标语,商号开张了,学校上课了,老百姓热情地帮助红军杀猪宰羊,庆贺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。红一团团长杨得志也喜滋滋地跑到街上,买来通渭的特产“鸡大腿”梨,招待进城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。毛泽东看到盆子里的梨笑着说:“梨子呀,可是个好东西。”他接下来的话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:“你们有辣椒粉吗?”众人不得其解。毛泽东又对杨得志说:“你这个湖南人,吃过辣椒粉拌梨吗?”杨得志心领神会,急忙派人去找辣椒粉。随后,喜欢吃辣子的毛泽东别出心裁地将辣椒粉撒在梨子上,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。

  那些天,想到长征即将取得胜利,毛泽东心情豁然开朗,激情满怀地创作了《七律·长征》:“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……”

  《七律·长征》是毛泽东非常喜欢的一首诗,全诗仅56个字,却字字千钧,将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浓缩进短短诗行里。“十二个月零两天”(毛泽东语),367个日日夜夜并不算长,却承载着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希冀,记录着中国革命中最艰辛的苦旅。而今,毛泽东《七律·长征》诗碑凌空舒展于通渭文庙街小学大院内,其V型碑体,一如展翅的双翼,临风扶摇,轻飏灵动。诗碑正面两翼,左翼为红军长征路线略图,右翼为毛泽东书写的长征诗手迹。两翼之间,五星金光四射,射向辽远的历史时空。

 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史诗。“红军不怕远征难”,开门见山,以恢宏的气势,抒发了一位伟人的坚定信念、非凡胆识和浪漫情怀。1934年10月间,中央红军主力与中央苏区的父老乡亲依依惜别,踏上了战略大转移的征途。12个月间,横跨了11个省,突破了国民党军轮番的围追堵截。“血染湘江”的惨烈,岂能吓倒从血泊里爬起来的红军将士,他们揩干身上的血迹,掩埋好同伴的尸首,又冲向亮着熹微星光的远方。“远征难”囊括了红军长征之远之难,这其中的甘苦,诗人有着最深切的体验。毛泽东在诗中笔力遒劲,飘逸洒脱,以掷地有声的“不怕”二字将红军将士“挽狂澜于既倒”的英雄气魄表现出来。

  《七律·长征》的诗行,布满红军艰难跋涉的脚印,连缀在一起,就是横亘军前的万水千山。毛泽东以“只等闲”三字,云淡风轻地谈起,大有险阨之前,铁流万里,不可阻挡之势。

  毛泽东眼中的山,不再险绝。绵亘于湘赣粤桂之间巨龙般的“五岭”,在红军将士面前化作柔波细浪,蜿蜒的乌蒙山脉也像是滚动的小泥丸,臣服在红军的铁脚板下。

  毛泽东眼中的水,不再暴戾。时值5月,中央红军从皎平渡强渡金沙江。虽说横在红军前面的大渡河,曾截断了翼王石达开的十几万大军,但那13根寒气袭人的铁索、凌空高悬的泸定桥,却挡不住红军将士勇往直前的脚步。

  毛泽东眼中的雪,不再恣睢。岷山西接西倾山,南连邛崃山,峰峦重叠、白雪皑皑,是甘南川北的天然屏障。一幅“喜踏岷山雪”的长征画卷,呼之欲出,使“三军过后”的胜利场景跃然纸上。对此,毛泽东在《毛主席诗词十九首》上批注:“三军:红军一方面军,二方面军,四方面军。不是海、陆、空三军,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、中军、下军的三军。”

  1936年初夏,埃德加·斯诺来到延安。此时,中央红军早已抵达陕北,但红军长征尚未结束,第二、四方面军仍艰难地跋涉在长征路上。这位美国进步记者对长征非常感兴趣,在陕北4个多月间,与毛泽东多次长谈。毛泽东将《七律·长征》一诗抄录给他,并由翻译吴亮平译成了英文。

  1937年秋,斯诺的《红星照耀中国》英文版在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。次年2月中译本问世,更名为《西行漫记》,并把毛泽东主席的《七律·长征》附在文中作为尾声。于是,这首诗不光是毛泽东的第一首七言律诗,也是首次被译成外文流传国外、又传回国内的毛泽东诗词。

  短时间内,这首令人荡气回肠的长征诗在陕北根据地流传开来,并在红军中产生了共鸣。许多从雪山草地走过来的军人,带着“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”的坚定信念,东渡黄河,奔赴抗日战场。不久,这首诗又由王承骏谱曲,在敌后根据地广为传唱。1938年3月,抗战杂志《血光》刊发了《七律·长征》;1939年5月,毛泽东手书《七律·长征》在延安鲁艺周年展会上亮相;1949年8月,上海《解放日报》刊载了《七律·长征》等3首毛泽东诗词;1957年1月,《诗刊》创刊号发表了经毛泽东审定的《七律·长征》等18首诗词。

  《七律·长征》从成诗到最终定稿,历时近22载,这期间正是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时代,长征精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胜利之源。全诗以傲视险峰峻岭、天堑江河的诗人之豪迈,以气势磅礴、格调激昂的伟人之气魄,讴歌一往无前的红军长征精神。全诗无一处描述红军艰难困苦、敌军穷凶极恶的字句,非视而不见,不屑一顾而已。这种放眼世界的大格局,这种胸装天下的大情怀,非一代伟人,何以出此激扬文字?何以气贯诗意长征?(剑钧)

[ 责编:赵宇 ]


上一条:赵良璋:为真理而牺牲的天之骄子
下一条:公木是如何写出军歌的

关闭

©2024 版权所有: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(官方)手机版APP下载安装/网站网页(2968516)
地址:许昌市八一路88号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  网站:www.laserf.com

Baidu
sogo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