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党史学习教育 >> 正文

罗炳辉“三大战术”显威力

发布日期:2022-12-16 作者:刘宇彤 白博文 点击:[]

作者:姜瑞荣(江苏省金湖县政协)

  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,在开辟、创建、巩固、发展淮南抗日根据地的6年多时间里,面对敌人的疯狂进犯,罗炳辉多谋善断,出色地筹划、组织或指挥了百余次战役、战斗。其间,他成功创造并运用梅花桩打法、麻雀战、地堡战等一系列机动灵活的战术,给予日伪顽军以沉重打击。

  “梅花桩战术”

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罗炳辉告别延安,奔赴华中抗日前线。

  1940年9月,日伪军17000多人对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“扫荡”。罗炳辉得到报告后,立即指挥新四军指战员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,伺机消灭进犯的敌人。7日,日军指挥机关及其掩护部队60余人,由竹镇向程桥方向运动。新四军四支队十四团三营奉命在六合老古墩进行伏击,与日军激战5个多小时,毙伤日军20多人。此次伏击,狠狠打击了敌人的指挥机关,使日军原定一个月的“扫荡”计划只进行了12天就以失败告终。

  为了有效减少新四军在战斗中的伤亡,罗炳辉经过多次构思和演练,发明了一项有创意的战术——“梅花桩战术”。这一战术就是把部队集中驻守分成三至五个地方驻守,各部之间相距两三公里,因这种阵型如梅花状,故名“梅花桩战术”。当时,日军使用的战术是“分进合击”:来犯时,一般只针对一个“梅花花瓣”发起进攻,而受到攻击的“花瓣”与日军交火后,边打边退,避开日军锋芒,并诱敌深入,其他几个“花瓣”迅速运动到日军侧、后翼的薄弱部分发起攻击。“梅花桩战术”在新四军中推广实施后,很快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  1941年4月,罗炳辉首试“梅花桩战术”,在六合县金牛山打了一个胜仗,新四军以牺牲54人的代价,击毙日军200多人、伪军300多人。一个月后,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,再次以5000多人的兵力,兵分5路,向淮南路东根据地开展第二次“大扫荡”。罗炳辉布置几十个“梅花桩”,诱使敌人进得来出不去,深陷“梅花桩”阵地无法自拔,日军六七天就被消灭近1000人。日本军官伤透了脑筋,翻遍中外战术的经典著作也找不到片言只语,只得无奈地命名为“罗氏战术”。从此,日军不敢轻易入侵淮南路东根据地。不久,在淮南抗日根据地,流传起一首家喻户晓、妇孺皆知的《金牛山上打胜仗》歌曲,其内容就是称赞罗炳辉“梅花桩战术”的。

  随着罗炳辉指挥部队连战连捷,淮南抗日根据地日益稳固。

  “麻雀战术”

  罗炳辉根据淮南路东和洪泽湖、高宝湖一带的地形特点,创造了一套诱敌、迷敌、扰敌、奇袭、反击、歼灭等为内容的游击战术,其中的“麻雀战术”就是把当年山地游击战改良后运用的。

  所谓的“麻雀战术”,是指地方武装常用的游击战术,即民兵组成战斗小组,“就像麻雀啄食那样,忽来忽去、忽聚忽散,东打一枪,西放一枪,乘隙而入,主动灵活,神出鬼没地打敌人;如遇敌反击,就立即主动撤离,消失得无影无踪,使敌人打又打不着,追又追不上,陷入吃又吃不好、睡又睡不着、心神不宁的境地,从精神上、心理上消耗折磨敌人的意志”。

  罗炳辉经过研究、改良,把“麻雀战术”运用到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。1940年初,淮南抗日根据地第一次反“扫荡”时,将民兵召集起来,采取统一指挥。但民兵集中后,由于平时联络不畅,在战斗中几乎没有发挥作用。

  针对民兵在第一次反“扫荡”时出现的问题,罗炳辉经过深思熟虑,特别为民兵制定了作战指南,要求民兵一般不离本村,民兵的主要任务是“保护老百姓、救护伤员、担任向导、传送情报、纠缠日军”;还制定了民兵作战守则,其主要内容有:三五人的民兵小组,纠缠日军的主要方法是隐蔽处打一排枪(同时开枪),罗炳辉的经验是一排枪响,敌人是很难判断方向的;射击目标首选向导;夜间骚扰日军等,罗炳辉还亲自指挥民兵进行操练。此后,民兵很快掌握了“麻雀战”战术要领,成为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的有力补充。

  “地堡战术”

  1941年11月,驻扎在津浦路西的国民党顽军一七二师等部队,不去和日伪作战,反而乘日伪进攻根据地时,集中6个团的兵力进袭路西根据地的中心区(安徽定远)。罗炳辉闻讯后率领新四军二师主力自卫反击。为了执行党中央“一定要保住定远根据地,这个华中与延安唯一的陆地通道”的指示,粉碎国民党顽军的进犯,罗炳辉亲率3个团英勇奋战。

  由于路东的“梅花战术”不适合路西作战,罗炳辉立即针对路西的特点创建了新的战法:其核心是在五尖山一带交通要冲的山头上,建立多个牢固防御地堡,每个地堡顶部约5米以上,可容纳50人左右,补给可坚持10天以上,安排10多位狙击手,在距地堡不同距离处插立地标,方便战士调节枪准星的高低;顽军进攻时,守卫部队首先射击拉炮的骡马和军官,利用精准的远程射击杀伤、阻扰、吸引国民党顽固派部队全力出击,新四军主力部队伺机从侧、后翼向顽军发起攻击。这种战法被称为“地堡战术”。

  为了将“地堡战术”迅速付诸实施,罗炳辉不仅亲自选定地堡位置,还和战士们共同进行“地堡建设”。开展“地堡战术”的核心是具备射击、心理都优异的特等射手。罗炳辉是有名的神枪手,为了督促战士们苦练枪法,他经常以身作则,在战士们面前“表演”消灭敌人。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就有“罗师长一枪打死三个半鬼子”的故事:一小队日军进犯根据地,排着队过小桥时,罗炳辉随手对着敌人队伍就是一枪,子弹穿过前两个敌人的咽喉,又掀掉第3个敌人的脑袋,钻进第4个敌人的胳膊里,造成日军三死一伤。敌人小队吓得掉头撒腿就跑。

  由于地堡位于高处,火力威猛,山坡上还有密密麻麻的竹签陷阱,易守难攻,顽军屡次进攻均失败。1942年3月,国民党顽军不甘心失败,又纠集了5000多人拖着大炮又来进犯根据地。由于据守地堡的新四军战士远距离射击十分精准,顽军寸步难行,不得不对地堡发起炮火攻击。进攻前,敌人共发射了数百发炮弹,地堡外的工事大部被炸毁。由于罗炳辉指挥战士们战前对地堡进行了加固,地堡大多安然无恙。战斗中,罗炳辉在山头上的指挥所里密切注视着战场的情况,任凭敌人炮弹呼啸镇定自若。当顽军打完炮弹,把全部兵力投入到对地堡进攻时,他下令主力部队从侧、后翼发起猛攻,打得顽军死伤惨重,大败而逃。后来顽军很久不敢来犯,还将这条地堡防线说成是“攻不破的罗氏防线”。

  在此后的1944年11月占鸡岗战斗,1945年4月黄瞳庙战斗,7月白龙厂、林家庙战斗中,国民党顽军又集中力量发动了几次进攻,均被新四军二师与淮南军区军民依靠“地堡战术”将其粉碎。

  整个抗战期间,淮南根据地军民运用罗炳辉创造的上述战术,有效地遏制了日伪顽军的“扫荡”和进犯,淮南抗日根据地也由此成为“华中最稳定的根据地”。

[ 责编:赵宇 ]


上一条:《团结就是力量》是怎么唱响的
下一条:八路军巧妙设伏向敌人“要棉衣”

关闭

©2024 版权所有: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(官方)手机版APP下载安装/网站网页(2968516)
地址:许昌市八一路88号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  网站:www.laserf.com

Baidu
sogou